发布时间:2025-05-06
张昊泽,男,共青团员,材化2101班成员,先后担任班长、团支书等学生职务;在校期间获评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等荣誉称号;曾获校三等奖学金、华友钴业奖学金、"新威"奖学金;主持完成2023年度大创省级创新项目,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JCR一区研究性论文,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国家级二等奖(团队负责人);目前已B类推免至浙江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弗洛伊德曾说:“有一天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些奋斗的岁月是你一生的精华。”这句话完美概括了张昊泽的本科生涯。从大一的“成绩平平”到推免直博浙大,从实验室“小白”到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科研新星,他以目标为帆、以坚持为桨,在材料学科的浩瀚海洋中劈波斩浪,书写着自己坚韧不拔的青春篇章。
保研之路:在迷雾中砥砺前行
“志存高远,方能行稳致远。”张昊泽的保研之路始于大一入学时的明确规划。尽管初入大学时成绩并不突出,但他早早将“保研浙大”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从大一下学期加入实验室起,我就知道这条路并不平坦,但唯有全力以赴,才能走得更远。”他回忆道。
积极参与创新竞赛(左二)
大二时,面对课业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张昊泽一度陷入低谷。“每周的实验室工作,加上繁重的课程,身体和精神都濒临极限。”但他选择咬牙坚持,通过严格的时间管理,将生活划分为“学习50%、科研45%、休息放松5%”,他始终相信高效专注胜过盲目堆砌时间。最终,他以扎实的科研成果和稳步提升的绩点,在夏令营中斩获多所顶尖高校的青睐,成功圆梦浙大。
科研攻坚:在失败中淬炼理性
“科研是99%的失败与1%的顿悟。”张昊泽的科研生涯始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大二时,由于药品失效,他经历了连续两个月实验数据毫无意义的困境。“那段时间,实验室的日光灯就像永远不灭的审判者。”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急于放弃,而是选择冷静复盘,逐步排查问题,最终发现是药品储存环节的疏漏导致了实验失败。这次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科研需要‘冷头脑’——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修正方向的坐标。”
凭借这股韧劲,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研究性论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为了完成论文,他研读近200篇文献,从零开始搭建逻辑框架,甚至逐句打磨论文的英文表达。“写综述如同在迷雾中绘制地图,过程煎熬,但完成后对领域的理解又会上升到新的水平。”科研论文不仅成为保研的“敲门砖”,也让他在钻研探索中形成了系统性科研思维。
团队担当:在交际中修炼格局
大三时,他带队参加材料热处理比赛,担任团队负责人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和队员们进行协调与沟通。他表示“从自学金属热处理到通宵修改答辩PPT,这段经历教会我:竞赛比的不是天赋,而是谁更愿‘死磕’。”
学生工作的经历,让张昊泽在学术之外收获了另一重成长。面对班级同学学习不积极的问题,他并没有采取说教式沟通,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定制帮扶计划。他说:“做学生工作就像做实验——既要精准分析,也要保持温度。”
寄语后浪:在奋斗中探寻方向
谈及经验,张昊泽多次提到“目标”与“坚持”:“志存高远,才能找到奋斗的方向。即使中途遇到挫折,也请相信努力的意义。”他鼓励学弟学妹们尽早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会在科研与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未来,张昊泽计划在博士阶段发表国际顶级期刊。谈及理想生活,他说:“希望未来能平衡好科研与生活,科学探索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而美好的世界中理应有诗和远方。”
从实验室的“小白”到保研浙大的“追光者”,张昊泽用四年时光印证了一个真理:人生的高度,从不取决于起点,而在于是否愿意为梦想素履以往。他的故事,正如他研究的钙钛矿材料一样——看似平凡,却在坚持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采访、供稿:张浩文、田安耘、吴康奇 编辑:黄天佑、王高放 审核:黄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马房山校区西院
电话:027-87651779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网站